新闻动态
我的RICU三十天:在呼吸与心跳之间——北京大学国际医院RICU实习生 孙涵
发布时间:2025-08-1010次浏览

我是孙涵,是一名三亚学院健康医学院/健康产业管理学院护理系的大三学生。这一个月,我的生活半径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住院楼3B区—呼吸重症监护室。在这里,生命体征不是教科书上的数字,而是监护仪上跳动的曲线;护理操作不是模拟假人上的练习,是握着患者温热手腕寻找桡动脉的穿刺。  

初入RICU:直面真实的重量

714日早晨801分,我刷开RICU的感应门。消毒水的味道直冲鼻腔,各种仪器的报警声混成一片。我的带教老师杨灵灵指着16床的监护屏:“患者氧饱和度掉到88%,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下意识答:“检查呼吸机管路?”她摇头:“先看患者——管路报警可能是他躁动扯脱了面罩。”  

这堂课贯穿了整个月:在RICU,机器是辅助,人才是核心。我曾以为呼吸机参数设置最复杂,后来才懂,更难的是判断那位COPD老爷爷的烦躁是缺氧还是疼痛——这需要握住他的手观察瞳孔变化

在错误中校准双手

杨老师的严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第三周我给患者留置鼻肠管,确认回抽液pH值后准备注食,却被她按住手:“胃液pH试纸遇氧气会变色,你暴露在空气超过10秒了。”她当场拆开新试纸重测,果然数值偏差0.8。  

最紧张的是第一次动脉采血。11床阿姨水肿严重,脉搏几乎摸不到。杨老师把着我的食指压在腕部:“桡骨茎突近心端1厘米,指腹往下压3毫米。”当暗红色血液涌进采血管时,她提醒我:“别松止血带——你手抖会导致溶血。”后来统计显示,我的操作失误率从首周的36%降到了现在的9%

一场夜班抢救

86日凌晨2点,12床的血氧警报惊醒了我。ARDS患者痰栓堵塞气道,氧饱和度直跌到65%。杨老师的声音像锚定住混乱:“孙涵快调呼吸机纯氧!准备支气管镜!”  

我冲向设备车时被地线绊倒,爬起来立即拧开氧气阀。吸痰管抽出血性分泌物时,监护仪的绿色波形重新跳动。杨老师摘下面屏,指着患者胸廓对我说:“看,这才是最珍贵的起伏。”  

继续前行

今天清点物品时,发现白大褂左兜被中性笔漏墨染蓝了一片——那是记录杨老师讲解呼吸机波形时留下的。右兜里装着磨得起毛的《危重症护理速查手册》,扉页有她写的赠言:“守住生命的呼吸,也要守住自己的初心。”

昨日给16床王大爷擦背,他忽然含糊地说“谢谢”。虽然病历记录显示他意识状态评估总分仅6分(浅昏迷),但我还是认真回应:“应该的,您咳痰进步很大。”转身时看见玻璃门外,张大爷的儿子对我深深鞠躬。  

(供稿:RICU实习生 孙涵 | 20258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