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之前,是没有护理学这一概念的,就连医院也是少之又少。在古代中国,病人多是在求助于当地的郎中诊治,然后便在家中由家人照顾修养。在古代西方,人们在疾病严重时往往会寻求教会等宗教体系的帮助。随后,这样救济形式的宗教部门发展成为了教会医院,这成为了现代医院的雏形。在这样教会医院中,担任护理工作的多为修女。她们出于爱心和宗教观念对病人提供一些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但得不到任何科学的、正规的护理训练和教育机会。1853年,南丁格尔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看护所(或称护士院)。在随后的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暴发,这一事件促使南丁格尔进一步发展护理事业。她当时率领由38名妇女组成的护士团改善医院的环境、饮食和供水条件,对伤病员进行精心的护理,使伤员死亡率从50%下降到2.2%,首次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社会证明了护理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之后,护理教育迅速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由医院创办的护士学校是护理教育最早的一种形式。1920年至1930年,是院办护校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护理学教育的不断发展,20世纪4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开始逐步由医院办学转向由专科学院或综合性大学建立护理系。明尼苏达大学在1919年创办了美国的第一个护理学士学位专业。美国的天主教大学在1932年首先开始进行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第二年,也就是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开设了第一个培养护理教师的博士项目。1964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设第一个护理博士学位项目。
现代护理学的雏形在1835年由西方传入我国。1888年在福州成立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继而全国各地陆续开办了护士学校,招收初中、高中毕业生,学制3~4年,开始形成了我国护理专业队伍。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规定高级护士职业教育。在此期间,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全国其他5所教会大学合办学士学位的护士学校,学制5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级护理人才。1949年新中国诞生,护理事业迅速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护士教育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1984年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召开会议,决定在高等医学院校内增设护理专业或护理专修科,恢复了护理高等教育。1992年、1993年,我国分别批准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6年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批准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中国第一个护理学院。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成为国内第一个护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协和医院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合作,招收了第一批护理学博士生,形成博士、硕士、本、专科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目前,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社会学、护理经济学等一大批代表着护理未来发展方向的护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开始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作为护理学科支柱的基础护理工作在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静脉留置针、微量输液泵、透皮注射等新兴技术在临床基础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体外循环、器官移植、重症监护以及相应的护理配合,标志着现代医学正在开创着人类健康的新纪元。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科护理制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数字化在护理学中的应用,未来的护理学必将迎来发展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