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余华惊世之作,余华虽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但是作为当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批评性,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小说中作者对生命的解读,感受在不同角度下对生命的认识都让我们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音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主人公徐福贵历经沧桑,饱含风霜,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行走在田埂地头,沐浴着十里春风,所有的一切如过往云烟,所有的一切都留在过去。
它讲诉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3万斤重压,它没有断。但我认为《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数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我明白,《活着》所讲述的远远不止这些。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轻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合上书的时候,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福贵一次又一次遭受苦难,本来看到了曙光,结果好景不长,他被推进痛苦的深渊,一次次接受命运的安排。生活实属不易,那个时代着实令人心碎,而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承受与坚强。
图文 | 陈菲 责编 | 权国莲 编辑 | 廖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