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彻底唤醒人们对居家健康的重视,引起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对于许多人来说,环境的转变、压力的突袭、长期的居家,让不少人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健康状况不佳、生活方式不良,加上各类谣言、虚假消息,趁虚而入,更进一步激发各种应激反应。疫情的出现,给所有曾经不注重健康、透支身体的人敲响了警钟;长期的宅家,也促使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健康不是未来的重要选择,而是当下的必选答案。当人类脱离了农耕时代,进入都市文明,生存的压力消失后,为了实现人与环境“一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健康成为了首要的课题。2020年6月5日晚八点,三亚学院健康产业管理学院(健康医学院)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办聚焦健康环境的健康之夜活动。此次活动由三亚学院健康产业管理学院(健康医学院)院长,海南治未病科技首席专家陈小勇主持,参与会议的嘉宾有“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沈景华,三亚学院学术委员副主任温春阳,三亚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吴晓淇,中国法学会三亚海洋法学研究会理事杨波以及三亚学院相关专家、师生。
陈小勇教授说道:“基于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了跨界、跨行业的健康交流。‘一体健康’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疫情期间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将健康概念从人类扩大到动物和环境,致力于从这三方面及其相互影响追溯疾病的机理,探讨防控和治疗的方法。同时结合当下健康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之健康海南的建设,普及健康生活知识,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促进健康环境的建设,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
温春阳教授说道:“从医学角度来看,此次活动将人与环境连接起来,绿色理念、绿色发展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同时也将健康产业管理学院(健康医学院)与三亚学院国际设计学院&艺术学院有机地联合在一起。此次活动举办得恰逢其时,正是宣传健康环境的最佳时机,希望人与环境“一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借此机会得到更广阔的传播。”
李东会教授说道:“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创造的人工环境,包括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等场所,而人们有很长时间都是位于室内,因此,建筑对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对健康的影响,包括温度、通风换气效率、噪音、照度、空气品质等,以及主观性心理因素,如平面和空间布局、环境色调、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材料选择等,另外加上工作满意度、人际关系等,其中空气质量是最重要的健康指标。我们的建筑环境是避免病毒感染、保障健康的一道重要的屏障,以此来看,健康的建筑很大程度上能使人们更加健康。因此,人类社会不仅需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医疗服务(软件),也需要有健康的建筑(硬件)。”
吴晓淇教授说道:“设计的态度是对自然的敬重,自然与人的关系即人对自然的人生及天地人的对应关系,若打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则会引发自然危机。因此人对自然更多了几分敬重,例如山水诗中就寄予了诗人的世界观、宗教信仰和自然观,以审美精神为依归的人与山水自然的融合;而中国山水画中人物与自然的关系浑然天成,画家通过对自然的感受描绘自然景物,寄托情感与理想,充分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人与山水两大因素体现出作者期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中国园林则模仿自然成园,寄情怀于园境。东西方对待自然有着不一样的态度,体现于传统园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园林的布局、石、水、植物、园路和社会意识形态上。而当代对自然则有了更新一层的认识,人们开始意识到棕地修复、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通过建筑设计,从艺术角度出发,将艺术与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环境“一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学科、学院、学校的更大进步,共创健康生活与美好未来。”
杨波教授说道:“历史上有许多典型的重金属污染公害事件,例如水俣病——甲基汞中毒和痛痛病——镉中毒,其对人体会造成很大的损害。重金属并不会直接进入人体体内,而是通过污染水源、土壤,从而导致农产品和畜禽摄取吸收重金属,人体又通过摄食进入体内。由此可见,公众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是否健康。这也警示着我们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此外,会后各位专家教授也与线上的听众进行了互动,评论区热火朝天。
2020年6月5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世界环境日,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先贤们视天地人为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建设健康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健康环境,推动海南健康产业的孵化与发展,发扬世界环境日精神,以健康为目标,以发展为核心,以国际合作为路径,共创健康生活与美好未来。
文字 | 林昀源
图片 | 熊吕清
责编 | 吴少锦